人际交往中,度的把握尤为关键,既不能不及,又不能偏过,适度方为最佳。
《菜根谭》中有云:“使人有乍交之欢,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。”意思是,说话知分寸,做事懂进退,才能让别人在刚认识你时感到愉悦,和你在一起久了,也不觉得厌烦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不愿触及的话题,如果一味追求毫无保留的交流,反而会让人感到压力和不适。有的话藏起来不说,有的话换种口吻另说,有时不是心机,而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善良。它允许彼此拥有一定的私人空间,不强求对方完全透明。正如两颗树,根虽不相连,却能因共享一片天空而茁壮成长。我们要懂得在保留与坦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,不过分侵犯他人的界限。知人不言尽,是真正的修养。
《增广贤文》中讲:“饶人不是痴汉,痴汉不会饶人。”意思是,宽容慈善的人是通晓事理的人,而不通晓事理愚笨的人是不会宽以待人的。如何恰当地表达不满和批评,就成为一门需要智慧的艺术。如果过于苛刻,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,反而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,导致对方产生抵触情绪。批评需要拿捏分寸,言辞应基于确凿的事实,而非个人臆断。语气和方式则需温和,多提建设性意见,少些无端指责。同时,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面对别人的错误,要试着宽容接纳。对待自己要严格,对待别人要宽容,责备别人的过错时,要顾及到对方的感受。
有句话说:“在人之上,要把别人当回事;在人之下,要把自己当回事。”尊敬他人是一种美德,但过度的谦卑有时却可能适得其反。欣赏你的人,欣赏的是你“骄傲”的样子,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。如果尊敬变成了无原则的讨好,甚至牺牲自我价值来迎合他人,那么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与他人对立或冲突,而是要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,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。有礼有节不卑不亢,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,才是赢得他人尊重的砝码。这个距离,是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,也是对自己界限的守护。世事繁杂,愿你我都能修得一颗玲珑心,恰如其分地把握分寸,活得自由而洒脱。